《阳湖遗韵》 港桥:江南水乡的历史印记与文化符号 |
时间:2024-05-18 19:42:49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
|
江南,这片自古以来便以水乡风情著称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在这众多景致中,南夏墅港桥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见证了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起来看本期《阳湖遗韵》。 港桥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元年(1875)重建。民国三十六年(1947)老桥倒塌重建,它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庙桥村(原港桥镇)中街,又称大港桥,跨永安河,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这座桥梁历史悠久,是当地水乡交通的重要枢纽。 原南夏墅港桥村东街12号住户
徐待曙:我们这里就叫港桥,港桥的大标志就是这座桥,我们附近村上人问起,你哪里人,港桥。当时感觉雄伟的不得了,现在一看这个桥怎么这么矮,好像特别小,现在高大的建筑物太多了,相比之下桥就渺小了。 港桥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古朴与典雅。港桥为花岗岩石质,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全长15米,桥面宽3.3米、桥堍宽4.4米、拱高6.1米,两侧各有石阶19级。两坡台阶中轴处改用纵向独轮车条石,方便自行车、独轮手推车等的通行,义将桥墙上的系船石现存3只,其中北面2只,东西各一,南面西侧一只。港桥的望柱上置桥联的设计在常武古桥上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在江苏古桥中也甚为少见。港桥护栏间置望柱各四对,高2.12米,其中顶部两对为方形尖头柱,高度为栏板的4倍,保留均完好,柱上向内面刻有对联。斜坡中间两对为方头素面柱,高出栏板约1倍,南北各存1只上有谷穗和鸡心图案。桥孔两侧各有一对桥联柱,联柱天头(紧接天盘石下方)为如意钩浮雕,地盘上方雕刻左右不一,右侧为盘中鲜活大鲤鱼,口中还冒着气泡;左侧为一头大壮牛,仰头望长虹。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桥栏尾部置民国最常用的双圆巧头孤线形抱鼓石,仅存北面一对。港桥精湛的石雕工艺,将桥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今,桥面经过岁月的磨砺,显得光滑而温润,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桥洞的设计则充分考虑了水流的特性,既保证了船只的顺畅通行,又增添了桥梁的美感。 原南夏墅港桥村东街12号住户
徐待曙:桥面上跟以前的样子基本是一致的,就是中间就是有龙的图案那块石头好像据说给人偷了。这个桥已经经过大修了,跟原来基本是恢复过来了,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前只有靠走路没有车子,也没有公路,公路就要到南夏墅,一天没几趟车。大多数人都要经过这座桥,属于东西要道,人很多,年龄大的都会去桥上乘凉。 港桥,不仅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以其桥联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意义而备受瞩目。为庆贺重建港桥,邀请了当时的书法名家和乡贤名士撰书桥联,用行楷和篆体书写,铭刻在桥孔两侧的桥联柱和桥顶尖头望柱上,分别供水路行人和陆路行人欣赏,联句诗情画意,书法各异,极为珍贵。桥联柱北侧对联为“创始前明亘大港;利民重建永安澜。”这一句句桥联如同一个个小小的文化课堂,让人们在行走间,便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南夏墅港桥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古老桥梁。它见证了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记忆与情感。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为我们讲述江南水乡的故事传承并弘扬着江南水乡文化的魅力与精神。
|
|
|
|